現今很多雙薪家庭的父母都不能在家照顧孩子,而交給褓母、女傭照顧或送入托兒所。兒科專科醫生指出,父母是照顧孩子的最佳人選,女傭完全不能代替父母教養孩子的地位,即使孩子讓家裡的長輩照顧,父母也要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多陪伴孩子,儘量陪伴他們成長。
兒科專科醫生許壯端表示,現在社會很多都是雙薪家庭,父母無法親自照顧孩子,而將孩子交給家人、褓母、女傭照顧,或送至安親班等。其實0至5歲是孩子學習吸收的黃金時間,父母應該陪伴在孩子身邊。
“從出世至5歲是培養孩子身心習慣最好的時光,孩子的腦部發育在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,他們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。不要以為初生的嬰兒不懂大人在講甚麼,雖然他們無法通過語言與大人溝通,卻努力地吸收學習家長們的一舉一動。”
兩歲以下勿看電視
許壯端醫生呼吁,家長們勿給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,因為電視內容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。“就算是卡通片,也需篩選後才讓孩子觀看。目前市場上的影片多數打打殺殺,具暴力傾向,孩子觀看後會有樣學樣,一些不雅的鏡頭也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。”
他表示,就算父母忙於工作,也應撥出時間跟孩子相處,一起生活。如果父母覺得給予物質上的供應算是教養孩子的一部份,那是錯誤的觀念。唱歌哄孩子入睡或講故事給孩子聽比出錢買東西給孩子更有意義,孩子更能感受父母的愛。
“現在有很多年輕父母很少有耐心去照顧孩子,甚至連餵孩子喝奶或講故事給孩子聽都沒有,其實跟孩子玩耍是件快樂的事。學習照顧孩子是很自然的,沒有會或不會,只有要或不要照顧孩子。只要父母下定決心照顧孩子,一定會用心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。”
親手觸摸是表現愛
他說,陪孩子玩耍可以促進親子關係,當孩子不會行走時,可以抱抱或觸摸當作溝通互動。小孩會走後,可牽著他到公園走走,平常在家可以一起閱讀故事促進感情。其實孩子從出世開始就會吸收,父母或家人應該時常與孩子講話,換衣或親手觸摸都是愛的表現。
“現在的孩子很精明,只要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,就會用哭、發脾氣來引起家長的注意。只要家長順從,就會灌輸孩子不正確的想法,讓他們認為只要哭就會得到想要的東西。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清楚知道為何不能滿足他的要求,並加以糾正孩子的表達方式,以達到雙贏的局面。”
教導孩子須有共識
許壯端醫生叮嚀家長們要互相合作,面對孩子哭鬧時保持鎮定,要有共識,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亂了陣腳,更不可在一方給予教導糾正時,另一方站出來維護孩子,這很難施行正確的教育,並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。
“舉個例子,如果父母正在教訓做錯事的孩子,公公或婆婆卻出面偏袒或安撫孩子,孩子就會認為做錯事也沒關係,反正有‘靠山’,就會無心悔改,進而變本加厲地一錯再錯。”他說,家長不應該太過溺寵孩子,但也不需動用藤鞭教育。只要孩子從小教育好,就不會出現蠻不講理或亂發脾氣的狀況。
“當孩子第一次用哭或發脾氣來要求某樣東西時,父母只要保持鎮定,不加以理會,孩子就會知道哭鬧行不通,就不會再出現哭鬧的情形。”許壯端表示,父母與長輩們應以身作則,如果不允許孩子做甚麼或講甚麼字眼,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有關動作或講有關字眼。這樣的言行舉止會讓孩子產生混淆,並不滿為何長輩們可以做,自己卻不能。
注重營養排除偏食
許壯端醫生說,在飲食方面,父母千萬不要給孩子吃零食,一旦吃了就會成習慣。父母應以孩子的健康為前提,自己衡量該不該給孩子吃零食,千萬不要有孩子沒得吃零食是很可憐的想法,那是不對的。
他指出,很多人以為兒童一定要吃糖果,這也是嚴重錯誤的想法,家長應理智地自我判斷與決定是否應該讓孩子吃糖果。“嬰兒5個月半之後,就可以吃一些稀爛的固體食物,如魚肉、豬肉、紅蘿蔔等煮到稀爛後餵寶寶。 如果將豬肉、魚肉等材料拿走,主要的營養就沒了,應該將全部煮到適合寶寶進食的稀爛程度。兒童的飲食不是要有味道才可以吃,重要的是營養成份,不要讓孩子養成偏食的習慣。”
他說,家長也應該買適當的玩具給孩子。目前市場上有琳瑯滿目的玩具,家長應該買一些啟發性的玩具,如積木與智力遊戲等,而一些道具玩具如鎗械和刀等,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。”
運動發展神經肌肉
許壯端醫生表示,簡單的球類運動能促進親子關係,一個丟球與接球動作,也可以促進兒童的神經與肌肉發展。“當家長將球丟給孩子時,孩子就會用眼睛去看球的方向,大腦就會思考如何接球,接著手腳收到大腦傳送的訊號,跑往球的方向接球,這是個很好又促進親子關係的運動。”
他說,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跌倒,不讓他們爬高,其實跑跳玩是不錯的運動。跌倒是正常的,只要陪伴在孩子的身邊,適時給予協助,明確地教導孩子跌倒後該如何處理,孩子的成長之路就會更健康。
限用左右手壓迫感
許壯端醫生表示,很多傳統觀念很重的家長認為用左手是不吉利的,其實孩子不一定要使用右手,只要自然選擇性地使用雙手就好。若父母糾正孩子使用單一手進行活動,如吃飯、拿東西等,無形中會增加孩子的壓迫感。
“做父母不簡單,但是也不困難,只要有心即可。雖然現在有很多婦女組織或社團開辦照顧孩子的課程,可是父母上了課程後卻沒有照顧孩子,等於白上了。”
他說,家長們應該明確地知道上課的目的,不要只學了照顧孩子的理論,卻沒有實習。
光明日報/良醫‧報導:雷淑貞‧2010.04.13(内容转载自佳人說·親子課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